近日,一場圍繞氮化鎵(GaN)技術的競購戰(zhàn)正在比利時奧德納爾德市悄然上演。曾被譽為歐洲GaN技術先驅的BelGaN工廠,因資金鏈斷裂于2024年8月申請破產,其440名員工的命運與價值1.3億歐元的資產標的,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(yè)鏈爭奪的焦點。
從輝煌到隕落,BelGaN花落誰家
BelGaN的前身可追溯至1983年成立的MIETEC,該公司歷經阿爾卡特、安森美等巨頭的并購與重組,于2022年由香港Rockley Management與物希集團合資成立。
據悉,該工廠占地44萬平方米,擁有4300平方米無塵室及250臺制造設備,其中80%可升級至8英寸產線,月產能達1.9萬片6英寸GaN晶圓。作為歐洲少數具備車規(guī)級認證的GaN代工廠,其技術實力不容小覷:其于2023年推出650V增強型eGaN平臺并獲批量訂單,同年12月展示1200VGaN-on-Si技術,標志著其在高壓領域的突破。

source:BelGaN
然而,BelGaN技術突破未能轉化為商業(yè)成功。轉型期的BelGaN需要持續(xù)投入以升級設備、擴大產能,但股東追加投資遇阻,最終因現金流斷裂走向破產。其破產不僅暴露了歐洲半導體制造的資金短板,也凸顯了GaN技術商業(yè)化的高門檻——據估算,建設一座8英寸GaN工廠需10億-15億歐元,遠超中小廠商承受能力。
目前,圍繞BelGaN的競購形成了“北歐資本+中國技術+歐洲本土勢力”的三角格局:
1、北歐投資集團(7?Semiconductors?Oy)
該集團由瑞典風險投資公司Spirit Ventures牽頭,聯合芬蘭資本組建。其目標直指重塑北歐半導體產業(yè)地位,計劃將BelGaN改造為8英寸GaN產線,服務于電動汽車、工業(yè)電源等領域。該財團已提交1.3億歐元報價,并強調“技術本土化”與“供應鏈自主”,試圖復制臺積電在亞洲的成功模式。
2、中國賽微電子(Silex?Microsystems?AB)
作為全球MEMS代工龍頭,賽微電子通過瑞典子公司參與競購。其醉翁之意在于GaN與MEMS技術的協(xié)同效應——GaN在高功率器件的優(yōu)勢,可與MEMS傳感器結合,拓展汽車電子、5G基站等市場。此外,中國買家對設備資產的興趣也不容忽視,據市場此前消息顯示,BelGaN部分設備已通過拍賣流入中國企業(yè)。
3、歐洲本土勢力(GuidoDumarey財團)
據外媒消息,比利時企業(yè)家Guido Dumarey已聯合本地資本,提出保留現有產能并轉型為“歐洲GaN創(chuàng)新中心”。其策略聚焦于技術研發(fā)與中小客戶定制化服務,試圖填補國際大廠的市場空白。但資金實力與技術整合能力不足,使其競爭力弱于前兩者。
據悉,GaN技術的戰(zhàn)略價值是此次競購的核心驅動力。相較于傳統(tǒng)硅基材料,GaN具有高電子遷移率、耐高溫高壓等特性,被視為下一代電力電子與射頻器件的關鍵材料。
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最新報告顯示,全球GaN功率元件至2030年有望上升至43.76億美元,CAGR(復合年增長率)高達49%。
對競購方而言,BelGaN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其現有產能,更在于其技術專利與人才儲備。例如,工廠擁有30余年汽車半導體經驗,其研發(fā)團隊掌握的高壓GaN工藝,可縮短新進入者的技術爬坡周期。此外,歐洲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與知識產權保護,也迫使競購方通過收購而非技術引進實現突破。
目前,北歐財團憑借資金與地緣優(yōu)勢暫居上風,但其技術整合能力存疑;中國賽微電子的MEMS協(xié)同效應與成本控制能力較強,但需應對歐洲監(jiān)管審查;本土財團則面臨資金與戰(zhàn)略定位的雙重挑戰(zhàn)。(集邦化合物半導體 竹子 整理)
更多SiC和GaN的市場資訊,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:集邦化合物半導體。